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唐朝好地主:从村长开始 > 第21章 上将出长安

  “兰香,你们姐弟三个也一起来。”

  李逸看着兰香姐弟都是头发枯黄,脸上还有白斑,这明显是肚里有蛔虫,便让他们跟着一起去冯家堡找董秀才瞧瞧去。

  午后的太阳毒辣,几个孩子倒也不怕晒,都愿意跟着李逸去冯家堡。

  好在路也不远,沿着曲折蜿蜒的土路,一路上坡很快就到了。石头识得董秀才家,他以前有次肚子疼,罗三带他带找董秀才瞧过,董秀才给他扎了针开了药,却没收钱。

  “董秀才公平时都在堡子私塾里,他家在小堡子。”

  冯家堡原有冯董张三姓,村子分成冯家人住的堡子、董家人住的小堡子还有张家人住的下堡这么三片,前些年又迁来一个大户冯六郎,大兴土木,在堡西边建起了南北两大宅院,被人称为西堡。

  石头说起那位董秀才公,也满是尊敬,这位秀才公虽然平时总板着脸十分严肃,被人称为冷先生,可董秀才不仅开私塾教书育人,还行医治病,对无钱的穷人还不收钱。

  兴盛里七个村,只有冯家堡有一个私塾,大家对这位曾经在长安国子监读过书,还曾获得推荐参加秀才科考试的董先生,自然是尊重中带着敬畏。

  石头带路来到堡子私塾,这间私塾占地一亩多点,据说原来是马王庙,房屋布局跟李逸的无极观差不多,三间正房,东西各三间厦屋,土墙连接围成一个院子。

  站在院门口,便听到有朗朗读书声。

  隋唐的秀才可了不得,那是比进士、明经更难考的,往往两三年才开一科,每科只录一两个,没有足够的才学,宁停考也不滥取。

  能够获得推荐参加秀才考试的资格,就已经很了不得了。

  董秀才是个瘦高的老人,须发花白,山羊胡子,李逸看到第一印象,觉得他挺像以前读书时课本上的杜甫。

  身上有股子很浓的书卷气,眼神中满是沧桑。

  李逸自报身份,道明来意。

  “上次寒舍上梁,先生还派人来送了一幅字······”

  董秀才打量着李逸,“我以前跟你师傅李真人也算是老友,你如今也长大了,”

  寒喧几句,李逸送上礼物,二十张A四张,这是他买来给女儿涂鸦画画的,一箱五包两千五百张,才七十九,比绘画本可好用的多。

  合三分钱一张的纸,

  但他送到董先生面前时,却让这位秀公才有些惊讶,他拿起纸细细摩娑。

  这纸洁白均匀、手感细腻,白的出众,而且十分顺平,还很厚。

  做为一个文人,对书、纸、笔、墨这些东西都是特别喜爱的,这就跟钓鱼佬对各种钓具的喜爱一样。

  “这纸真不错,我试试。”

  说着,董先生迫不及待的就研墨提笔,铺开一张A4纸,在上面挥墨疾书。

  “高秋白露团,上将出长安,尘沙塞下暗,风月陇头寒,转蓬随马足,飞霜落剑端·····还嗤傅介子,辛苦刺楼兰。”

  一张纸上,董先生写下了二十句五言诗。

  李逸在旁边赞叹道:“薛玄卿的这首出塞,较之汉魏六朝更加刚健雄武,充满了大国的自信精神,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豪迈之气,很好的体现了当年隋一统中国,结束汉末以来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那种大国气象,

  先生的这篇楷书法度严谨、刚柔并济,与薛玄卿的这首边塞诗,可谓是相得益彰,高,实在是高,”

  “先生,小子有个不情之请,能否请先生题款用印,然后将此墨宝赐予小子?”

  董先生提笔望向李逸,眼里有意外,也有欣赏。

  人都喜欢被赞赏,李逸的马屁拍的很有水平,他不仅知道董先生写的诗是谁的,还能说出这诗的厉害之处,甚至把董先生这书法的长处也说出来了,

  这种马屁拍的恰到好处,让董先生极为满意。

  董先生欣然落款用印,将这副作品送给了李逸,这可比上梁那天送的吉星高照四个字好太多了。

  “没想到你也这么欣赏薛道衡。”董先生拿着自己的这副字看着,“你这个纸是真不错,再细腻的笔锋也能体现出来,墨色也能极好的体现浓淡干湿,还不晕墨,大小裁剪的也很好,”

  白、厚、顺,已经远超很多纸了。

  “下次我再为先生寻一些这纸来。”

  董先生这会心情极好,主动询问李逸来意。

  李逸便把秀芝卖身葬夫的事说了,然后说今天带她们来检查下身体。

  “你这事办的不错,积阴德了。”董先生并不觉得李逸行为是趁人之危什么的,如今这世道,想卖身为奴,还得排队呢。

  望闻问切,给几人全都检查了一遍。

  “她们娘三没啥事,就是长期营养不良,身体虚弱,体内有蛔虫,身上有虱子、跳蚤,这兄弟俩身上还有癣。”

  “这姐弟三,也是营养不良,体内有虫,身上有虱子跳蚤,”

  董先生便给开了驱虫治癣的药,有内服的,也有外用的。

  “外用的药煮水,然后洗头泡澡,七天,基本上就好了,这四个小子,也可以直接把毛发都剃光,能更快。以后要注意洁净,勤洗手,尤其是少吃生食。”

  聊天中,

  李逸知道董秀才这个私塾,也是带有几分公益性质的,地主、富户的孩子送来读书,要交束脩,但有的穷人家孩子如果有读书天赋的,他也会允许来旁听,甚至会提供些纸笔。

  董先生做为乡佐,御宿乡的两个副乡长之一,其实基本上不怎么管事,一心教书、行医。

  他虽不是御宿乡最有钱的,家中却也有数百亩地,又是乡里难得的读书人,又会医术,备受乡人尊重。

  李逸掏出一两黄金,

  “这是做甚?”董秀才惊讶,那点药也不值几个钱,何况他觉得李逸挺对他胃口,加上以前与李老道的关系,他也没打算收钱。

  “小子甚是敬佩先生善行,所以也想出点绵薄之力,这点钱给私塾添点纸笔,给先生药房添点药材,也能教育更多孩子,救治更多穷人。”

  董先生仔细的打量了他一会,“好,我收下了,李真人教出了一个好弟子。”

  在私塾又坐了会,李逸随董先生去瞧了瞧学生们,便告辞离开了。

  路上,秀芝欲言又止。

  “有话就说。”

  “阿郎给我们看病拿药,也要不了一两黄金,给太多了,家里连门都还没有呢,也没有家具,处处都需钱,阿郎还得娶娘子,得节省点······”

  李逸笑了笑,没解释。

  他今天掏这一两黄金,确实是有意结交董先生,这位可不仅仅是乡佐,他还是位曾经在国子监读过书,被推荐考过秀才的读书人,

  董先生不仅在乡里德高望重,听说还经常被邀请去长安国子监讲课,他还是万年县令的座上宾。

  有些香,得提前烧,你不能等真有事了,再提着猪头到处找庙。

  人生最忌无权而财多,家贫而妻美,势弱而早慧。

  就算是乡野农村,也没那么纯朴的。

  离开私塾,李逸便去了西堡的冯家铁匠铺,他在这里订制了铁锅。

  “掌柜的,我订的锅打好了没?”

  “是李村长啊,快请进,先喝口水。”

  李逸在铁匠铺订制了生铁大锅、生铁鼎罐、生铁煎饼鏊子、熟铁炒锅、大平底铁锅等数口炊具,

  全是按要求订制,

  对于冯家铁匠铺来说,虽然这些炊具看着有些怪,但也难不倒他们。

  李逸提要求,甚至画出图样来,他们问好尺寸,说好厚薄就可以开干,他们家铺子效率还是很快的,东西都已经完成。

  “这是你订制的七印加厚铸铁大锅,宽两尺一,深八寸,重二十五斤,手工泥模浇铸而成······”

  那口大铁锅,李逸看后很满意,完全就是按照他要求打造的,生铁、浇铸,还配了一个大木盖。

  一印三寸,七印刚好二尺一,足够大,用来炸油豆腐泡就很合适。

  “你这个釜,样式挺奇特的,我打了一辈子铁,还是头次打造这种,就像是一个釜从中剖开两半了。”

  唐代做饭的炊具挺多,但没有叫锅的,一般都是釜、鼎、鬲、罐等样式的,一大特点就是都比较深,比如釜,好像卵状,上端开个开子,有的还带三足。

  这种炊具适合炖煮,不适合煎炒。

  适合煎的有鏊子、铛子等,很浅,适合烙饼。

  那种相对没那么深的,形似半圆球的一般叫小釜。

  李逸订制的大铁锅,就是后世柴火灶上那种,用生铁铸造,优点是厚重、坚固,寿命长,缺点是导热较慢,不好搬动,这锅适合炖煮,也可以煎炒。

  他订制这大锅就是准备打柴火灶的,做豆制品加工,也需要。

  大号铸铁平底锅,则是用来煮浆生产腐竹的。

  “这口小釜,是熟铁锻打而成,”掌柜的拿出那口熟铁炒锅,还跟李逸显摆手艺,说这锅经过了他们师徒十二道工序,十八遍火候,经受了三万六千次锻打。

  “耐用抗造不生锈,一锅可以传三代,人走锅还在。”

  李逸看着不太平整的熟铁锅,根本不信真锻打了三万六千次,能锻打三千六百次都不得了了,“师傅你祖籍莫不是章丘?”

  掌柜的一脸惊讶,瞪大眼珠子,“李村长怎么知道的,我家祖上还真是济南郡章丘县的,几十年前我阿祖带着我耶逃荒来关中的。章丘的铁匠可是天下闻名,我家世代都是打铁匠·······”

  平底锅的直径达三尺,比那八印大锅还大,这更像是个超大号的铸铁托盘。

  一口八印大铁锅,两口大平底锅,一口生铁鼎罐,还有一个煎饼鏊子和一个铁铛,再加一口熟铁锻打炒菜锅,

  大小七个锅,算账的时候吓了李逸一跳。

  那个八印大铁锅,25斤重,损耗3斤,铁料六匹绢,工费合四匹绢,一口锅总共十匹绢,跟李逸那头三岁口的黄牛一个价,铁料一斤合到七十多钱。

  关键是这工费挺贵,花了近一千五百钱。

  两口平底大锅,直径三尺,用料跟大铁锅差不多,因此也是每口算的十匹绢。

  那口锻打的熟铁锅虽小,可也很贵,熟铁是生铁三倍价,这锅的手工费甚至占了锅的六成。

  三斤重的锅,价五匹半绢。另外的鏊子和铛,则每个三匹绢。

  “七口炊具,总共是四十一匹半绢,附赠七个木头锅盖和三把铁锅铲。”

  掌柜的拿着把算筹摆弄计算给李逸看,李逸看不懂算筹计算方法,暗里惊讶这价格。

  怪不得说百姓用不起铁锅,实在是太贵,用陶罐、沙钵、甚至瓦盆也可以煮饭做菜嘛,还不生锈呢。

  几口锅,四十一匹半绢,现在一头青壮耕牛才十匹绢左右,这就四头牛钱没了。

  “李村长也是我家六郎的朋友,这两把订制的铁锅铲我们就不收钱了。”掌柜的笑道。

  一旁的兰香直呼好贵。

  “丫头,这可不贵嘞,如今粮食都啥价了,以前粮食一斗二三十钱时,这铁一斤也要三四十钱,如今粮食一斗三四百钱,铁一斤才七十来钱,李村正订制的这批炊具,都是新式样的,我们费时更多,泥模都反复做了好几次,铁料损耗也多,我们都没多算······这么多订制的铁器呢,拢共也才值四石多点大米,真不贵。”

  李逸听后,觉得说的也有几分道理,如今啥物价都贵。

  “李村正要不要买口横刀,我们铺子里的横刀用的都是好钢锻打,还有几把镔铁横刀呢。如今还是挺乱的,出门在外带把横刀较好。”

  “啥价?”

  “钢横刀三等价,上等四匹半绢,中等四匹,下等三匹半绢。镔铁横刀,上等十匹绢,中等九匹绢,下等八匹绢。”

  听了这价,李逸也只能苦笑,一把镔铁刀就值一头牛啊。

  口马市能够买一两个奴隶。

  随身带把值一头牛的镔铁刀防身,估计反而容易被人抢。

  钢横刀,其实也不是全钢的,

  掌柜的说横刀是用包钢法或夹钢法打造,还拿出钢横刀给他看,最后李逸挑了把上等钢横刀,除鞘也就两斤,采用的夹钢法锻打而成,带着环首,没有刀格,还是刀鞘埋柄的样式。

  刀身直狭,采用切刃造。

  李逸一看就挺喜欢的,花了半头牛钱买下这把环首埋鞘式钢横刀。

  “再买一把铁斧,”

  “三斤的铁斧算你半匹绢好了,”

  “菜刀呢?”

  “切菜刀轻便点也便宜些,斩骨刀重些也贵点,你要是一样拿一把,两把就只收一匹绢好了。”

  “行。”家里有把郭二郎送的旧菜刀,太钝了,李逸干脆也买两把。

  掌柜的再次拿着算筹棒开始摆公式,李逸觉得没有算盘,用这棒子计算有点落后,或许有空可以把算盘鼓捣出来。

  锅四十一匹半绢,三把刀一把斧头,又花了六匹绢。

  这番采购总共花了四十七匹半绢,以如今的绢价,折一万七千多钱。不过铁匠铺因如今各种铜钱混乱,所以一般都是以绢定价。

  要是付铜钱,得按开皇五铢肉好折算,至于其它什么大业五铢、以及一些其它年号的铜钱,甚至私铸钱,折换比率各不相同,那种很薄很白的伪铸白钱,得五六钱折一个开皇五铢,甚至直接不收。

  李逸直接掏出了黄金。

  掌柜的脸上立马笑开了花,这玩意最硬最保值,一两可以折八千个开皇五铢。

  李逸掏出二两黄金,掌柜的核验、称重,确认无误后收下。

  “还欠你三匹绢,先记着,下次给你送来。”

  掌柜的收了二两黄金,对这点尾款也很痛快的挂账,“谢李郎惠顾,以后要打制农具啥的,尽管吩咐,包你满意。”

  “好,家里也还是要买些犁靶锄铲等农具的,下次有空再来。”李逸笑着应下。

  掌柜的提供送货上门服务,这些锅铲刀斧等,他派伙计给送到塬下无极院。

  “掌柜的,能不能送个木甑和竹蒸笼啊?”秀芝见李逸又掏出去二两黄金,心疼的不得了,真是花钱如流水,出来一会就花了三两黄金。谁能想到,这些铁器这么贵。她这个年轻的主人,花钱真是大手大脚。

  掌柜也爽快,又送了个蒸饭的木甑,和一个竹制的蒸笼。

  走在回家的下坡路上,李逸心里盘算着,雪平锅跟郭二郎换了十一两黄金,一石半粮食,一匹绢和一头牛。现在黄金已经花了七两了,只剩下四两。

  好在他又卖给郭二郎一个焖烧杯,等那一百五十贯到账,暂时也不缺钱了。

  “你们先回家去,记得用药洗头泡澡,我去碾湾办事。”